「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」 陳靜娟姑娘
使徒行傳10:34-35 記載,當使徒彼得見完異象,聖靈隨即帶他向意大利營的百夫長哥尼流及其親友傳福音,此刻他才明白之前所見的異象的意思。於是他開口說 :「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。原來各國中,那敬畏主,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。」這次會面,哥尼流一家有機會明白救恩,立即信了耶穌,並接受洗禮。
對彼得來說,哥尼流一家是外邦人;對我們華人來說,或會視在港的少數族裔為外邦人。
少數族裔
- 伯特利中學的非華語生
「伯中」的非華語學生約有160人,包括尼泊爾學生約100人,巴基斯坦學生40多人。
這群學生有著一般青少年的特質:遠離兒童階段,進入青春期。他們在身體、思想和心智上,都不斷變化和成長。他們對各樣事物都充滿好奇,擁有無窮的精力和無盡的潛能等待發展。他們為了應付學業上的要求,以及得到朋輩間的認同,難免感到有壓力。但對比一般香港的青少年,這群非華語生還要承擔其他方面的壓力,包括語言、身份背景和文化差異等。
語言方面
有部份「伯中」的非華語生,在小學階段已是與本地生一起上課,所以有很多機會講中文。而另一些非華語生在香港出生後,便返回自己國家生活,直至中學階段才來港讀書,並以英語來學習各個科目,所以不懂講中文。這除了日常難於與華人溝通外,還妨礙了他們接受教育,也限制了他們選擇職業。
身份背景
尼泊爾人士早於1948年,作為啹喀兵隨英軍來港駐守。巴基斯坦人士於十九世紀隨英國人來港,從事士兵和警察等職業。他們選擇以香港為家,讓後代在香港出生成長。但鑑於種族、文化和語言有別於華人,這群非華語學生雖然是香港人,但要在華人社群中得到身份的認同,卻是不容易的事。
文化差異
每一個少數族裔都有他們獨有的文化觀念。當中有些文化可能跟華人的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,例如:集體主義、時間掌控、男女平等等觀念。非華語生們面對文化差異,需要得到這方面的教導和調較。
錦宣家的參與服侍
錦宣弟兄姊妹如何服侍「伯中」的非華語生?就從接觸和認識他們開始。已經有姊妹參與週五的學生團契;仍需要更多弟兄姊妹的參與。(詳情可向筆者查詢)
勿忘為他們禱告!求聖靈引導,讓福音種子在學生們心裡成長。
尼泊爾人信奉印度教和佛教;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。但無論何時,只要他們明白真道,回轉過來,就應驗彼得引用先知的話說:「凡信衪的人,必因衪的名得蒙赦罪」。徒10:43
我們又能否像彼得,不但愛同胞,也改變對其他族裔人士的看法,關心上帝所愛的人呢?
|